《二十四节气文化融入幼儿园食育的实践研究》苏州工业园区“十四五”教育科研课题申报评审书
立项编号:
苏州工业园区
“十四五”教育科研课题
申报评审书
课题名称 二十四节气文化融入幼儿园食育的实践研究
课题主持人 徐孟洁
工作单位 苏州工业园区九龙仓幼儿园
申报日期 2024年3月4日
苏州工业园区教师发展中心
2024年 1月
一、课题研究人员基本信息
课 题 主 持 人 | 姓 名 | 徐孟洁 | 性别 | 女 | 民族 | 汉 | 出生年月 | 1989年4月 | |||||||||
行政职务 | 园长助理 | 专业技术职务 | 中小学一级 | 研究专长 | 幼儿教育 | ||||||||||||
最后学历 | 本科 | 最后学位 | 电 话 | 15895431691 | |||||||||||||
工作单位 | 苏州工业园区九龙仓幼儿园 | ||||||||||||||||
通讯地址 | 苏州工业园区东沙湖路123号 | 邮政编码 | 215000 | ||||||||||||||
完成教育科研课题情况 | 参与完成十三五课题《从亲子集体舞到亲子创意戏剧活动的实践研究》和十四五课题《基于儿童立场的趣味篮球园本课程实践研究》 | ||||||||||||||||
教 育 科 研 情 况 | 论文或论著(限填5篇) 独立或以第一作者身份公开发表或出版的 | 论文或论著名称 | 发表论文(或出版论著)的 报刊(或出版社)名称及日期 | ||||||||||||||
做幼儿的绿叶--戏剧的互动途径 | 小学生作文辅导(上旬)、2018-07-01 | ||||||||||||||||
(不含课题组组长、副组长;限填6人) 课 题 组 核 心 成 员 | 姓 名 | 工作单位 | 专业技术职务 | 研究专长 | 课题组内分工 | ||||||||||||
李先敏 | 苏州工业园区九龙仓幼儿园 | 中小学一级 | 幼儿教育 | 项目实施 | |||||||||||||
于洁 | 苏州工业园区九龙仓幼儿园 | 中小学一级 | 幼儿教育 | 项目实施 | |||||||||||||
黄娟 | 苏州工业园区九龙仓幼儿园 | 中小学一级 | 幼儿教育 | 项目实施 | |||||||||||||
张毓桐 | 苏州工业园区九龙仓幼儿园 | 中小学二级 | 幼儿教育 | 项目实施 | |||||||||||||
吴美红 | 苏州工业园区九龙仓幼儿园 | 中小学二级 | 幼儿教育 | 项目实施 | |||||||||||||
王丹 | 苏州工业园区九龙仓幼儿园 | 中小学二级 | 幼儿教育 | 项目实施 |
二、课题研究设计与论证方案
(一)研究背景 | ||||
食育与幼儿的生活息息相关,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价值。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发现食育在学前教育阶段尚处于萌芽阶段,实践的探索研究较少。同时,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需要教育传承。将二十四节气与食育结合,作为幼儿园园本特色活动,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营养意识、健康饮食习惯,弘扬了传统饮食文化,增强幼儿文化自信。因此,本园就二十四节气背景下的幼儿园食育教育进行课程开发研究,以期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探索幼儿园活动的创新路径。 二十四节气融入幼儿园食育的意义:一是不同节气都有应时节的传统食材。幼儿应在合适的时令下吃合适的食物,例如孩子们在立春吃春饼、清明吃青团、秋分吃柿子、冬至吃饺子等等;二是应引导幼儿了解传统食材背后具有的相应文化意涵。如:在芒种的时候,南方劳动人民要忙着种稻,而北方正是收麦子的好时机。幼儿通过二十四节气了解食物种植、收割的有关知识,建立与食物之间的情感,提升饮食的积极性,以及对食物的认识深度。三是应节气而食是中国的传统养生之道。根据不同的节气幼儿了解饮食变化的规律,掌握更为丰富多样的饮食技巧,教师利用节气的教育契机可以从小浸润孩子“养生”的意识,养成健康饮食习惯。
| ||||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 ||||
幼儿园食育:食育是指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教育。是从幼儿期起,给予食物、食品相关知识的教育。在实践中,这种颇为有趣的“食育”,很易被儿童所接受,故在家庭和幼儿教育中得以迅速推广。 二十四节气文化:是历法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蕴含着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四节气准确的反映了自然节律变化,它不仅是指导农耕生产的时节体系,更是包含有丰富民俗事象的民俗系统。幼儿园食育活动可以概括为饮食行为、食物科学和饮食文化三个目标维度。饮食行为指正确的饮食规范,烹饪、种植等简单的技能,饮食科学指食物的名称、特点功效、营养成分等;饮食文化指对用餐方式、餐桌礼仪、烹饪方法等的情感认同。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社会风俗和节庆,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是十分贴近幼儿生活的。同时,二十四节气与健康饮食、养生息息相关。二十四节气反映一年中的气候特征,不同节气下的饮食具有不同的滋补效果。例如,寒露时节空气凉爽干燥,宜食甘甜、味淡滋润食品。梨可以养肺润肠,滋润咽喉。因此,节气习俗对实现食育饮食行为、饮食科学目标具有重要价值。除此以外,2016 年二十四节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千百年沉淀的文化底蕴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激发幼儿对中华饮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 ||||
(三)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本课题研究价值与创新之处 | ||||
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 国内研究: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创立的文化遗产,影响着社会群众衣食住行的特殊习惯。在查阅相关文献中,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二十四节气的价值进行了探讨,可主要概括为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就二十四节气文化价值方面,众学者对其论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二十四节气丰富民众的文化生活;是文化创意的重要源泉;对当代的日常生活具有指导价值。学者们表示将二十四节气作为载体融入学校教育进一步的传承与发展,对传承中华民族文脉,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等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1. 任莹莹在《二十四节气文化在少儿中的传承方式研究》一文中认为二十四节气的传承应选择以学校教育为主阵地,特别强调重视幼儿阶段的教育并提出在实践中注重活动的趣味性、科学性和系统性。 2. 吴蔚在《教育探究二十四节气申遗的重要意义及传承保护》中通过探究二十四节气与中小学课程教学的融合,提出通过多元化教育途径的构建、教学活动的设计等的节气文化传承策略。 3. 李娅和卢清在《近五年我国幼儿园食育研究现状解析与发展趋势》中表明:“我国近五年对幼儿园食育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幼儿园食育开展必要性、幼儿园食育开展策略、幼儿园食育课程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在收录的关于食育的文献中,食育课程是研究热度最高的,而且幼儿阶段食育研究偏多。 4. 在《彰显食育课程特色的幼儿园环境创设》中,张秋萍认为幼儿园开展食育需要构建完整的食育课程体系,从理念、目标、内容等方面探讨食育课程对幼儿发展的促进作用认为食育具有促进幼儿身体健康、健全幼儿人格发展和传承优秀文化等教育功能。不同学者在实践中总结出实施幼儿园食育课程的不同策略,具有相当的借鉴价值。 国外研究: (1)美国的食育. 美国学者得出结论称,用游戏的方式提供信息有助于孩子养成正确的饮食习惯。《营养教育与行为杂志》(Journal of Nutrition Education & Behavior)发布了相关研究。400名10-11岁的孩子参加了此次研究项目。工作人员建议所有的孩子玩Squire's Quest! II游戏,并通过10级。该游戏是为刺激对果蔬的需求而制定的。实验结果显示,79%的孩子完全达到了游戏中设定的目标,并在半年内改善了对果蔬的态度。这种引导形式对孩子而言是有意思的。这个游戏不仅好玩,而且也会提供饮食方面的新知识。 (2)韩国的食育 韩国于2009年颁布的《食育支援法》,在法律层面推动了食育在全民范围内深入展开。韩国充分结合本国实际情况,挖掘传统饮食文化中的积极元素,推动食育在规范国民饮食生活、传承民族饮食文化、提升国民素养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在幼儿园营养支持的营养教育计划的一项研究中,实验组儿童对营养知识掌握和态度方面的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证明了营养教育计划实施的有效性。在Jeong等人的一项研究中,营养师在日托中心进行营养管理计划后,在改善儿童的营养摄入和生长发育方面都展现出显著效果。此外,儿童团体膳食管理中心对家长、学校及儿童进行营养教育后,使得他们更加关注孩子的饮食生活,开始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进行合理的饮食生活。
本课题研究价值与创新之处: 本研究从二十四节气出发,通过观察小中大三个年龄段幼儿参与食育活动的现状,发现幼儿园在实施将二十四节气融入食育园本课程资源出现的问题,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和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本研究涵盖调查幼儿园小中大三个年龄段幼儿参与食育活动的积极性,结合二十四节气文化,形成一套完整的食育课程,增进幼儿对节气的了解,树立正确的饮食观念的同时将优秀的传统节气文化得以传承,并通过家园共育,将二十四节气文化食育课程体系延伸到家庭中去,提高家长对幼儿食育教育的有效性。同时对幼儿园教师系统完整地开展节气食育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 ||||
(四)理论依据 | ||||
1.饮食原则与理念。 (1)全面膳食,均衡营养。 全面膳食,就是要长期或经常在饮食内容上尽可能做到多样化,讲究荤素食、主副食、正餐和零散小吃,以及食与饮等之间的合理搭配。我们的祖先应用天人相应的法则来制订各种休逸劳作(比如24节气)和饮食起居措施,对饮食内容以及进食方式主张既注意全面膳食“合而服之”,同时又因时、因地、因人、因病之不同而有所变化。均衡营养理念是指选择多种食物,经过适当搭配,膳食中热能和各种营养素含量充足,种类齐全,比例适当,膳食中供给的营养素与机体的需要两者之间保持平衡。这种膳食能满足儿童对能量及各种营养素的需求。 (2)食药同源,辨证施膳。 古代医学家将中药的“四性"(寒、热、温、凉)、“五味"(辛、 甘、酸、苦、咸)理论运用到食物之中,认为每种食物也具有“四性”"“五味”。因此,许多食物即药物,它们之间并无绝对的分界线,食物与药物一样同样能够防治疾病。“辨证施膳"是指不同疾病应选用不同性味的食物,一般原则是“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3)五色养五脏营养观。 在中医养生理论中,根据五行(木、火、土、金、水)学说,把自然界五味(酸、苦甘辛咸)、五色(绿、红、黄、白、黑)与众多的事物属性联系起来。人体五脏与大自然的五色食物有着密切的关联。中医认为,黑色食物补肾,白色食物补肺,红色食物补心,绿色食物补肝,黄色食物补脾胃。现代营养学认为,五颜六色的新鲜蔬菜,其颜色表明它们含有不同的植物化学成分一花青素、多酚、类黄酮、类胡萝卜素。这些化学成分大多有助于抵抗慢性病,而各自的功用又稍有不同,因此饮食中植物化学成分种类越多,对保护人体健康越有利。 (5)四少原则。 也即少盐、少油、少糖、少辛辣,这是健康饮食的基础。《中国居 民膳食指南(2022版)》建议:成年人每天摄入食盐不超过5g,烹调油25~ 30g。糖摄入量每天不超过50g,最好控制在25g以下。反式脂肪酸每天摄入量不超过2g。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2020-2025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第九版)》同样建议:每日添加糖的能量占比应低于总能量的10%; 2岁以下儿童避免食用添加糖; 2岁及以上人群饱和脂肪供能应少于每日总能量的10%; 1 ~ 3岁儿童摄入钠的量应不超过1200毫克天; 4 ~ 8岁儿童摄入量应不超过1500毫克/ 天。 (6) 多吃当地、当季食物。 人体的整个消化道中存在一个与居住地菌群相匹配的微生物群,只有当这些微生物群与当地士壤中的菌落及其生长出的食材性质相适宜时,人体平衡才能达到理想的水平。换句话说,当地出产的食材与当地人的身体状况更为匹配。而食用异地果蔬,身体需要较长时间适应,因此,老人和孩子或者体质敏感者很容易水土不服。另一方面,当地食材因从农田到市场的时间缩短,其养分、味道、质地,以及颜色都比外地农产品更胜一筹,进而更有营养,也更有益于身体健康。而新鲜的食物自然比经过干燥和过度烹饪的食物,或被装进胶囊和瓶子里的补充剂含有更多的抗氧化剂。 2.思想教育依据 (1)食农教育理念。 重新建立人与食物、人与土地的关系,了解自己吃的食物,培养选择食材的能力,并且对农业生产者有更丰富、立体的认识。这种通过亲身体验与食物建立的多维联系,有助于儿童获得丰富的食物认知,形成正确的食物观和科学营养观。 (2)杜威的“教育生活"思想。 美国教育家杜威强调“教育即生活”:教育要与社会生活尤其是儿童的现实生活相联系,教育是在生活中不断发展自己、不断改变自己,最终达到自我实现的连续发展过程;学校的课程不应该只是向儿童童灌输僵化死板且过时的理论知识,而应该多关注儿童的日常生活经验,让儿童在“做中学" ;以儿童现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允许教育直接参加到儿童的成长过程之中,通过经验的不断重组,使儿童在教育过程中获得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因此,食育更应立足于“做中学"。 (3)陈鹤琴“活”教育思想。 陈鹤琴于1940年提出“活教育”思想。“活教育"的课程是让儿童直接向大自然、大社会学习,在“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活教育"有十七条教学原则,其中凡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教学游戏化"等,对学前儿童食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4)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是把全部生活的过程理解为教育的过程,认为生活与教育紧密连接、密不可分,二者是同一整体在不同领域的具体体现。“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 理论的切入点,其中心即是“做”,它既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教学做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对学前儿童食农教育和食操教育都具有很好的指导性。 3. 传统文化教育依据 二十四节气凝聚了古人的智慧。起源于黄河流域的24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活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这一体系深刻揭示了四季轮回的客观规律,是农耕时代社会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十四节气在2016年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谓我国传统文化的最美缩影。将二十四节气文化融入幼儿园教育中,是幼儿从小接触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次积极尝试。因为二十四节气文化来源于自然和生活,而现阶段的幼儿教育最缺乏的就是自然方面的教育。通过融入二十四节气文化,可以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自然认知,弥补幼儿教育的不足,使幼儿对传统文化形成深刻理解。为了在幼儿教育中更好地融入节气文化,教师不妨在幼儿的活动中融入相关节气知识,激发幼儿对节气文化的向往和憧憬。 将节气文化融入幼儿园,可以了解和二十四节气相关的农耕文化,让幼儿明白二十四节气最初是从农业发展而来的,是农民通过观测大自然的气象、变化得出的一种长期性规律,让幼儿体会古人的聪明才智。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精心推出和节气相关的饮食,如在“立春”时节,幼儿园中餐可以吃春饼、卷生菜,“惊蛰”吃梨,“清明”吃青团等;针对区域活动,教师可根据节气推出个性化活动。比如,在“春分”前夕,教师引导幼儿在班级自然区域播撒种子,让幼儿体会何为“春种秋收”。通过这样的设计,节气文化和一日活动巧妙融合,能带给幼儿全方位的体验。 二十四节气蕴含着中华文化深厚的底蕴,博大精深,浸润心灵,为5000年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中国人的一种精神寄托,愿它能够一直代代传承和延续下去。 | ||||
(五)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 ||||
研究目标: 本研究旨在立足我园的食育课程体系,对二十四节气文化融入食育课程的食育资源、课程实践及家园共育等方面进行研究,为二十四节气文化融入幼儿园食育提供价值引领和操作建议。 (一)提高教师开展节气活动的能力,调动幼儿参与食育活动的积极性,增进幼儿对节气的了解,树立正确的饮食观念的同时将优秀的传统的节气文化得以传承。 (二)结合二十四节气文化,形成一套完整的食育课程,为教师提供实践依据,以规范科学地开展食育活动。 (三)合理利用家庭资源,结合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的养生知识和理念,提高家长对幼儿食育教育的有效性。 内容与重点: 我园将课题《二十四节气文化融入幼儿园食育工作的实践研究》分为三个子课题进行研究 1.教师开展节气食育活动能力的提升研究。 检索、研读及整理国内外关于二十四节气和幼儿园食育课程相关的文献,集体学习开展节气教研活动,讨论并分析二十四节气与传统饮食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确定不同节气和传统食材类型间的对应关系,加深教师对于二十四节气系列活动习俗的了解,由此提高教师开展节气食育活动的能力。进而发掘二十四节气文化的食育资源和价值,开展食育活动,增进幼儿对节气的了解,树立正确的饮食观念。 2. 幼儿园完善节气食育系列活动课程的实践研究。 利用二十四节气文化的食育资源,从促进幼儿健康发展的角度出发,以自然、种植、食物、烹饪和身体五个方面对课程内容进行补充和细化,构建更加完善的二十四节气文化食育课程体系,增强幼儿对二十四节气的了解,树立正确的饮食观念。 3.家园合作延伸食育教育的策略研究。 通过家园共育,将二十四节气文化食育课程体系延伸到家庭中去,将种植、食物、厨炊等内容延伸至家庭中去,进一步拓宽家园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食育食养观念,提高家长对幼儿食育教育的有效性。
| ||||
(六)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 ||||
研究思路: 根据本课题研究内容,通过多渠道检索、研读及整理国内外关于二十四节气和幼儿园食育课程相关的文献参考相关文献信息,筛选适合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在研究课题的初期阶段,发放调查问卷、儿童健康评估表,以书面的形式搜集教师、家长对二十四节气传统饮食文化的了解,指引本课题研究方向。根据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提纲,以多种形式和方法观察或追踪被研究对象的食育活动过程。 研究过程与方法: 我们课题研究主要将利用二十四节气文化的食育资源,从促进幼儿健康发展的角度出发,以自然、种植、食物、厨炊和身体五个方面对课程内容进行补充和细化,构建更加完善的二十四节气文化食育课程体系,增强幼儿对二十四节气的了解,树立正确的饮食观念。同时运用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案例研究、经验总结法等深入探究一成套适宜我园食育园本课程。本课题研究将分三个阶段完成,分为准备、实施和总结三个阶段,研究从2024年3月至2026年12月 (一)第一阶段:2024年3月—2024年4月 1.组建课题组,撰写课题设计方案,初步明确成员责任分工。 2.查阅、搜集文献资料,把握该课题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学习相关理论和观点,在借鉴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本课题的理论研究框架。 (二)第二阶段:2024年4月—2026年4月 1.成员教师通过调查问卷,观察,对二十四节气融入我园食育的开展情况进行记录。 2.拟定行动研究和案例研究法开展实践,对相关主题活动情况进行调查,并搜集、整理、统计、分析相关材料。 3.搜集相关文献资料,强化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结合本课题的研究,以论文的形式进行小结,论证并修改课题设计方案。 (三)第三阶段:2026年5月—2026年12月 1.根据方案,继续实施观察研究,将观察过程进行记录。 2.依据本课题研究现状,对二十四节气融入我园食育的实施、过程等全面分析,总结归纳形成初步课题报告。 3.归纳、完善本课题研究策略,将课题整理成系统资料,以指导修改整体研究报告。 (四)第四阶段:2026年12月 汇总研究资料,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 ||||
(七)预期研究成果 | ||||
成 果 名 称 | 成果形式 | 完成时间 | 负责人 | |
阶 段 成 果(限填5项) | 1.二十四节气食育环境创设的研究与实施 | 室内外公共环境 | 2024.4 | |
2.二十四节气文化下的主题活动对食育的探究 | 系列论文及案例 | 2026.4 | ||
3.食育优秀教案集 | 教案集 | 2026.12 | ||
4.二十四节气融合食育特色活动集 | 活动集 | 2026.12 | ||
(限填3项) 最 终 成 果 | 1.各个年龄段的食育特色活动 | 成果册 | 2025.12 | |
2.结合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的养生知识和理念,提高家长对幼儿食育教育的有效性,帮助幼儿树立良好的饮食观,养成正确的饮食习惯。 | 现场展示 | 2025.12 | ||
3.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 文本 | 2026.12 | ||
(八)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包括:①研究力量。主持人除外的课题组核心成员的学术或学科背景、研究经历、研究能力、研究成果;②研究基础。围绕本课题所开展的文献搜集、调研和相关论文等;③保障条件。研究资料的获得、研究经费的筹措、研究时间的保障等。) | ||||
1.研究力量: 课题组核心成员由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管理人员、一线骨干教师、一线带班教师组成。“十三五”期间参与撰写获奖二十多篇,参与十三五课题《从亲子集体舞到亲子创意戏剧活动的实践研究》、《以绘本为载体进行的亲子戏剧剧本创编的探索》、参与十四五课题《基于儿童立场的趣味篮球园本课程实践研究》等。 2.研究基础: 研究前期开展完成对本园教师有关于二十节气文化融入幼儿食育的系列理论指导,如:食育环境创设的实践研究、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幼儿园食育创设环境,食育方法的探究,幼儿食育的促进方法,运用食育主题活动对幼儿饮食行为养成的实践研究、节气习俗在幼儿园食育活动中的实施,树立正确的食育教育理念,养成良好的饮食观。另一面课题组成员同时收集各个年龄段的食育教案。 主要的参考文献: [1]王颖嫣.幼儿园食育课程的价值与建构[J].学前教育研究, 2022 (02) :91-94. DOI:10.13861/j.cnki. sece.2022.02.008. [2] 蒋行亚.在幼儿园中开展食育的建设[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9 (03) :102-107. [3] 王玉茜,“生活即教育” 理念下的幼儿园节日节气食育教育[A].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学前教育杂志社.第二届张雪门教育思想研讨会[C].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学前教育杂志社: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学前教育杂志社, 2020:3. [4]冯新元.浅析幼儿“食育”活动开展的必要性[J].当代家庭教育, 2020 (22) :53-54. [5]潘颖.节气食俗在幼儿园大班食育活动中的实践研究[J].教育界, 2021 (27) :85-86. [6]刘宇.“活教育”视角下的幼儿园食育研究[D].渤海大学, 2021. DOI:10. 27190/d.cnki.gjzsc.2021. 000115. [4] “生活即教育”理念下的幼儿园节日节气食育教育[C]//.第二届张雪门教育思想研讨会., 2020:770- -772. DOI: 10.26914/c.cnkihy.2020.046526. [5] 李海莲.传统节气养生在幼儿园食育中的应用[J].家教世界, 2020(15) :52--53. [6] 毛立军:“ 食育”应从娃娃抓起[N].人民政协报,2017-11-01. [7] 顾荣芳:试论幼儿健康教育的渗透与融合一兼议 《纲要》幼儿健康教育思想的贯彻[J].学前教育研究,2018 (1) : 14-16. 方明荣:陈兰兰.彰显食育课程特色的幼儿园环境创设[J].早期教育:教师版,2017, 28 (z1) : 12-19 |
三、管理部门意见
(一)课题主持人所在单位意见(课题主持人所填写的《申报评审书》内容是否属实,课题主持人和参与研究者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是否适合承担本课题研究工作;本单位能否保证做好课题管理工作,提供研究经费并创设其它研究条件。) |
单位盖章 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
(二)区教师发展中心意见 |
单位盖章 年 月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