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饮食原则与理念。 (1)全面膳食,均衡营养。 全面膳食,就是要长期或经常在饮食内容上尽可能做到多样化,讲究荤素食、主副食、正餐和零散小吃,以及食与饮等之间的合理搭配。我们的祖先应用天人相应的法则来制订各种休逸劳作(比如24节气)和饮食起居措施,对饮食内容以及进食方式主张既注意全面膳食“合而服之”,同时又因时、因地、因人、因病之不同而有所变化。均衡营养理念是指选择多种食物,经过适当搭配,膳食中热能和各种营养素含量充足,种类齐全,比例适当,膳食中供给的营养素与机体的需要两者之间保持平衡。这种膳食能满足儿童对能量及各种营养素的需求。 (2)食药同源,辨证施膳。 古代医学家将中药的“四性"(寒、热、温、凉)、“五味"(辛、 甘、酸、苦、咸)理论运用到食物之中,认为每种食物也具有“四性”"“五味”。因此,许多食物即药物,它们之间并无绝对的分界线,食物与药物一样同样能够防治疾病。“辨证施膳"是指不同疾病应选用不同性味的食物,一般原则是“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3)五色养五脏营养观。 在中医养生理论中,根据五行(木、火、土、金、水)学说,把自然界五味(酸、苦甘辛咸)、五色(绿、红、黄、白、黑)与众多的事物属性联系起来。人体五脏与大自然的五色食物有着密切的关联。中医认为,黑色食物补肾,白色食物补肺,红色食物补心,绿色食物补肝,黄色食物补脾胃。现代营养学认为,五颜六色的新鲜蔬菜,其颜色表明它们含有不同的植物化学成分一花青素、多酚、类黄酮、类胡萝卜素。这些化学成分大多有助于抵抗慢性病,而各自的功用又稍有不同,因此饮食中植物化学成分种类越多,对保护人体健康越有利。 (5)四少原则。 也即少盐、少油、少糖、少辛辣,这是健康饮食的基础。《中国居 民膳食指南(2022版)》建议:成年人每天摄入食盐不超过5g,烹调油25~ 30g。糖摄入量每天不超过50g,最好控制在25g以下。反式脂肪酸每天摄入量不超过2g。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2020-2025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第九版)》同样建议:每日添加糖的能量占比应低于总能量的10%; 2岁以下儿童避免食用添加糖; 2岁及以上人群饱和脂肪供能应少于每日总能量的10%; 1 ~ 3岁儿童摄入钠的量应不超过1200毫克天; 4 ~ 8岁儿童摄入量应不超过1500毫克/天。 (6) 多吃当地、当季食物。 人体的整个消化道中存在一个与居住地菌群相匹配的微生物群,只有当这些微生物群与当地士壤中的菌落及其生长出的食材性质相适宜时,人体平衡才能达到理想的水平。换句话说,当地出产的食材与当地人的身体状况更为匹配。而食用异地果蔬,身体需要较长时间适应,因此,老人和孩子或者体质敏感者很容易水土不服。另一方面,当地食材因从农田到市场的时间缩短,其养分、味道、质地,以及颜色都比外地农产品更胜一筹,进而更有营养,也更有益于身体健康。而新鲜的食物自然比经过干燥和过度烹饪的食物,或被装进胶囊和瓶子里的补充剂含有更多的抗氧化剂。 2.思想教育依据 (1)食农教育理念。 重新建立人与食物、人与土地的关系,了解自己吃的食物,培养选择食材的能力,并且对农业生产者有更丰富、立体的认识。这种通过亲身体验与食物建立的多维联系,有助于儿童获得丰富的食物认知,形成正确的食物观和科学营养观。 (2)杜威的“教育生活"思想。 美国教育家杜威强调“教育即生活”:教育要与社会生活尤其是儿童的现实生活相联系,教育是在生活中不断发展自己、不断改变自己,最终达到自我实现的连续发展过程;学校的课程不应该只是向儿童童灌输僵化死板且过时的理论知识,而应该多关注儿童的日常生活经验,让儿童在“做中学" ;以儿童现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允许教育直接参加到儿童的成长过程之中,通过经验的不断重组,使儿童在教育过程中获得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因此,食育更应立足于“做中学"。 (3)陈鹤琴“活”教育思想。 陈鹤琴于1940年提出“活教育”思想。“活教育"的课程是让儿童直接向大自然、大社会学习,在“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活教育"有十七条教学原则,其中凡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教学游戏化"等,对学前儿童食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4)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是把全部生活的过程理解为教育的过程,认为生活与教育紧密连接、密不可分,二者是同一整体在不同领域的具体体现。“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 理论的切入点,其中心即是“做”,它既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教学做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对学前儿童食农教育和食操教育都具有很好的指导性。 3. 传统文化教育依据 二十四节气凝聚了古人的智慧。起源于黄河流域的24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活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这一体系深刻揭示了四季轮回的客观规律,是农耕时代社会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十四节气在2016年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谓我国传统文化的最美缩影。将二十四节气文化融入幼儿园教育中,是幼儿从小接触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次积极尝试。因为二十四节气文化来源于自然和生活,而现阶段的幼儿教育最缺乏的就是自然方面的教育。通过融入二十四节气文化,可以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自然认知,弥补幼儿教育的不足,使幼儿对传统文化形成深刻理解。为了在幼儿教育中更好地融入节气文化,教师不妨在幼儿的活动中融入相关节气知识,激发幼儿对节气文化的向往和憧憬。 将节气文化融入幼儿园,可以了解和二十四节气相关的农耕文化,让幼儿明白二十四节气最初是从农业发展而来的,是农民通过观测大自然的气象、变化得出的一种长期性规律,让幼儿体会古人的聪明才智。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精心推出和节气相关的饮食,如在“立春”时节,幼儿园中餐可以吃春饼、卷生菜,“惊蛰”吃梨,“清明”吃青团等;针对区域活动,教师可根据节气推出个性化活动。比如,在“春分”前夕,教师引导幼儿在班级自然区域播撒种子,让幼儿体会何为“春种秋收”。通过这样的设计,节气文化和一日活动巧妙融合,能带给幼儿全方位的体验。 二十四节气蕴含着中华文化深厚的底蕴,博大精深,浸润心灵,为5000年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中国人的一种精神寄托,愿它能够一直代代传承和延续下去 |